查看原文
其他

从医学生到医生,“学”无止境

奋发向上的 浙江大学 2022-06-06


漫漫白衣路,少年追光时

有这样4位浙大学子

怀抱医学梦想

在真人秀节目中

与其他的医学生和带教老师们

一起走过40天温暖热血

又励志的实践学习



没有终南捷径

没有最优选择

他们是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

努力成为医生的医学生


今天小浙邀请到他们

一起来畅谈这条路上的感悟和经验


临床、科研 二者得兼

受访人:刘畅,浙江大学2021届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毕业生。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这不仅是刘畅送给2022年的自己的话,也是她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不懈追求的准则。



刘畅所在的“巴德年班”实行“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前4年进入竺可桢学院培养,取得非医学本科专业学士学位,厚植多元学科背景,并完成医预科课程学习;后4年进入医学博士培养阶段,聚焦临床能力培育,完成学业后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科研经历和能力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临床和科研就像医生的两条腿,少了哪条腿都是走不快、走不稳的”。刘畅知道科研是自己的短板,更明白进入临床阶段就很难有机会参与完整的科研训练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她选择加入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决定用三年的时间补足短板,努力兼顾到临床与科研。


在节目中,刘畅在初期因临床经验缺乏而稍显落后。对此,她坦言在参加实习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实习仅仅一个多月,节奏和任务高密集地落下来,有时候自己才刚刚适应,这一阶段的挑战就已经结束,需要开始下一阶段,对精力和体力都是莫大的挑战。”


在这个让刘畅难以招架的过程中,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董樑和林艳老师给予了她莫大的帮助。“我们之前也经历过这个阶段,但不妨碍我们现在成为一名好医生。”“一个医生的培养需要20年,你着什么急呢。”一位优秀的医学导师就如一座灯塔,指引着许许多多像刘畅一样的后辈,从医学生到医生,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得更加坚定踏实。



鞋子合不合脚,要看脚的大小和形状;路好不好走,要看每个人的走路方法、体力和心态。从另一个角度看,浙江大学“4+4”的培养方式让刘畅在面对交叉领域的研究和文献阅读时,能迅速理解和融合,找到自己的优势。她说:“没有最完美的选择,在每个培养体系下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就一定不会差。”对未来少一点焦虑,多一点脚踏实地,一边前进一边及时调整,我们可能就不那么迷茫,脚步也会更加坚定。


晨星闪耀 道阻且长

受访人:张洽,浙江大学2020级临床医学、外科学(神经外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我想用两个词来概括自己——ambitious and persistence。”在最初的面试环节,张洽将雄心壮志和坚韧不拔作为对自己的总结,而他也一直用实际行动为这两个词做着诠释。



以科比·布莱恩特为榜样,张洽打磨着自己对工作的投入和坚韧。“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身怀雄心壮志,他一直在追逐理想自我的路上——结合轮转计划积累工作经验,接受浓缩化的培养和高强度的考核,在有限的时间里超额完成目标……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学习途中,张洽养成了备忘录记笔记的习惯,“把经历转化成经验,希望之后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这个习惯让“静专注、沉稳可靠”成为许多人对张洽的印象。面对数不清的“第一次”和各类突发情况,他也有了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妥善处理的能力。



在张洽的备忘录中,除了对学习经验的记录,还有对人情冷暖的思考。师长们在临床知识技能和人文关怀上全方位的言传身教帮助他树立了新的目标和自我要求。“小医生治的是人的病,大医生治的是病的人”,浙大二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的这句话,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陪伴他的白衣征途。而张洽也希望通过参与节目的方式,把自己的触动和启发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一段段细腻而有温度的文字,化作一丛丛火苗,温暖灰暗角落的冰冷。


回望七年医学征途,张洽想告诉许多或许和他一样的曾经有过迷茫的学子:需要投入许多时间才能取得成果,如果能在初期就有了明确规划,或者能够深入探索自己的兴趣,当然是很幸运的事情,但是大胆选择,保持动力,从而抵达最终的远方,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专注操作 并重人文

受访人:金明,浙江大学2021级临床医学、外科学(普外科肝胆胰方向)科研型博士生。


在急诊医学科考核时的金明,表现出十足的底气和一名医者应有的冷静在紧急收治一名患者入院后,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卢骁安排金明完成“中心静脉穿刺”的任务。在卢骁的指导下,她熟练地铺巾、局部麻醉,并在深静脉穿刺后保持稳定发挥,顺利完成了任务。一整套行云流水的操作让人看到了作为未来医生的她的“狮心、鹰眼、妇人手”



为什么她能如此冷静?金明回答道,她在进行某一操作时,身心俱在“如何做好这一操作”的问题本身,并且会在同时思考下一步操作,以期准备更加充分。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紧张似乎也会不翼而飞。这份沉稳也来自于无数次的实操。从本科第一次换药时紧张到手抖,到就算是一些颇有难度的操作也变得稀松平常,金明不知道曾练习了多少次。


金明在临床工作时,总保持着这样这样的想法:来浙大二院就诊的患者,是怀着对浙大以及浙大二院足够的信任前来,因此,要练就精湛的医疗技术,持有细致的人文关怀,来回馈每一名患者。帮助病患康复的满足感与自身对于医学的热爱,成为了金明学医之路的一大动力。



金明的导师、浙大二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严盛是一位很温和儒雅的导师,无论是在临床还是科研,学习还是生活,都能给予她指导与帮助:这种温暖,可以是在台风来临时,询问学生安全状况与生活情况的那个电话,可以是不持固有成见,鼓励学生走上外科道路的态度,还可以是讨论课题、汇报展示后及时补足学生短板……这些点滴都深刻地影响着金明的医学人文情怀和能力素养。


而她正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朝着成为医生的目标,正如她自己所希望的那样,“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天赋”领路 选择励行

受访人:冯琛,浙江大学2021级临床医学、外科学(神经外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每个医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特点。对于冯琛而言,他的目标和初心是“成为一名科研型的医生”:临床工作需要扎实的实践经验,也需要医生全面地了解一项疾病的发生、发展,作出一些前瞻性的判断。



起初是为了向大家展示学术型研究生的工作与日常,在参与了一档节目后,由于年龄最小但专业能力强,冯琛被贴上了“小天才”的标签。但他认为自己的所谓“天赋”更多来源于自己的热情和专注度。以热爱和兴趣作为内在动力,驱使自己去从事这份职业,他相信,“在天赋和努力之间,天赋属于可选项,但努力一定是必选项。”


而充足的临床经验也是不可或缺的,医学生们的急诊经历是成为医生的必经之路。与普通的病房经历不同,急诊随处强调一个“快”字。在这里,“生命至重、有贵千金”,医生们需要从死神手里抢人,这对于医生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有广阔的知识面、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亲和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这里,通过观摩师兄师姐收治病人的过程,再自我实践,冯琛找到了如何在急诊室快速成长的方式,学习到了适用于急诊特殊性情况的方法,困难急速催化了他的成长。



“医院的白墙会听到比寺庙更虔诚的祈祷”,生活不像电影,有那么多的侥幸。亲眼见过急诊里的人间百态、酸甜苦辣,医学生们也从一开始的慌乱不适到独当一面,获得了从内而外的新生,在面对后续的选择时,也会拥有更坚定的答案。


面对人生中的又一次十字路口,冯琛的选择是完成学业,在浙大医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朝着梦想努力前行的少年,在谈到未来规划时眼里似乎溢满了星光。



从医学生到医生

一字之差

绝非一蹴而就

期待每一位学子

选择所爱 热爱所选

不负国家 不欺韶华

温暖明亮 灿若星辰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李俊元 | 蔡博涵  | 丁徐恺 | 郑灵珊统稿: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苏高 | 周亦颖图片来源于受访者本人、腾讯视频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李俊元责任编辑:马宇丹 | 周亦颖


推荐阅读

1.全新口味、免费赠送……春日特别彩团限时供应!手慢只能再等一年!

2.这门开设40年的课程,教学生如何捕捉美

3.瞧!浙大团队为大地披上霓裳羽衣!

4.再道一声珍重,祝你毕业快乐!

5.浙大校长吴朝晖:以“强国有我”的信念逐梦未来 | 在2022年春季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6.浙大创新创业教育“融”出广阔天地!

点个赞和在看,为优秀的浙大人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